練拍食物::國外攝影師給的8個建議

有一位美食攝影師這麼說:
「如果能把食物拍美,就能拍任何東西!」
我不知道這句話是否為真理,
但我知道任何一個嗜好都必須要付出時間、腦力與體力,當然還有金錢,
好比要拍山巒峻嶺,不登上山頭是不可能辦到的;
想要捉住街景百態,不下樓又怎麼搞定?
除了滿腦子有好的拍攝點,雙腳不願配合也是一事無成。

自從入手了Canon EOS 550D後,
單眼複雜的功能,我感覺自己真的變傻瓜了,
必須慚愧地坦承,以前也是point and shoot一族,
偶爾瞎調光圈、IOS值,其它的不過就是很白吃地按快門,
能撞到幾張美圖是幾張,但胡亂按快門的下場就是構圖能力下降,
什麼畫面都囫圇吞棗,也不管好不好看就直接拍下(猴急),
同一個主題, 照片之所以不同在於思考與判斷,而非來者不拒!

難道拍照還要經過大腦嗎?
有一天家裡的男人語重心長地告訴我,
「有了單眼後,妳不能還是用傻瓜相機那套來拍照!」
也對,如果要把東西拍清楚、僅作紀錄,用消費機一樣也辦得到;
錢花了,就要物盡其用,就要盡可能去發揮單眼的功能,
於是我選擇食物作為拍攝的練習主題,
因為每天都要吃飯,一周總要上幾次餐廳,
所以食物無非是最好的練習物了。
這幾天爬了一些文章,
整理了一份國外美食攝影師給的拍照秘訣,
不二法門就是不斷的練習、練習、與練習.........


1.) 利用自然光
既然打光是一門深奧的學問,那不如多多利用自然光線,
儘可能在白天有日光時拍攝,地點盡量靠近窗邊,
如果在夜間拍攝也不要用閃光燈對食物,不妨可以打在天花板或可反射的牆面。


▲ 有自然光加持,杯盤狼籍的食物看起來也頗自然。

2.) 拍攝前,先構圖
國外一流的專業美食攝影,
食物陳列與構圖是由兩個不同的人來完成,分別是食物陳列師與攝影師;
請不起美食陳列師,至少得把構圖的工作做好,
有些相機會提供九宮格功能以協助判斷構圖的平衡感與比例感,
如果有十道菜,全部的構圖就只是拍每一盤菜,只是拍清楚是基本功,
但圖片要有重點有美國,則要靠構圖來點出,
背景不要太亂、桌巾不要跟食物同一色調;
利用簡單的道具如刀、叉,或者可以用整齊的矩陣來表現都是好方法。


▲ 在餐廳拍食物是很好的練習機會,但同時也受限於現場條件,構圖上還是避不掉過多的餐具。


3.) 白平衡
善用白平衡,但不一定要使用正確的白平衡,
不同的食物在不同的光線下會有不同的感覺,
例如肉類在溫暖的色調下最可口,硬調白平衡會使肉變成白叉叉的,
而在日光燈下拍肉也會使肉的顏看起來很「陰森」,
而糕點則可以用在日光下用正常的白平衡來表現。

\
▲ 餐廳多半是使用黃色調的燈光,拍攝時試著調白平衡,但調完後魚的顏色很蒼白,因此又試著調回現場的色調。


▲ 這一卡很有意思,拍之前先調了白平衡,但拍照時顏色整個變色,結果捨手動白平衡就Auto,反而是自然許多。


4.) 使用腳架
無論如何,請使用腳架拍照美食!
確實,在我擔任雜誌編輯的十多年工作經驗裡,
主要的工作除了採訪、撰文,最重要的還有排定攝影師拍攝,
每一回只要發美食攝影通告,就一定會提醒攝影師記得帶燈光與腳架,
一位美國美食攝影師語重心長地說千萬不要鐵齒,
拍美食帶腳架一來可避免不足的光源造成焦點晃動,
二來腳架架好了方便先預先構圖,等食物上場時便臨為不亂了!


▲準備來敗這支Joby章魚腳架,可隨身攜帶,又可以攀附在牆上、欄杆上完成不可能任務!


5.) 小道具來畫龍點晴
不要小看道具的功用,切記使用一些好的刀叉或者乾淨可愛的碗盤,
會讓一道平凡無奇的食物變得更有魅力些。
ps.看來又有藉口可以買鍋碗了(hahaha~)




6.) 特寫,強調畫面的主題
拍食物的時候不要老是拍一整盤菜餚,
也利用Marco近攝的效果,拍食物的特寫,
例如食物的小細節、小裝飾、或食材的紋理等,這會增加食物的美味度。


▲ 小紅莓是後來加上去的,因為cake的顏色其實蠻單調的,發現巧克力或深咖啡色配紅莓色很搭。


▲ 這塊蛋糕本身長得實在不怎樣,但近拍加上好光線,有美化的效果。

7.) 將食物食物切開或片開
有些食物表面看起來平凡無奇,因為重點在裡面,
所以不要害拍「破壞」食物或一道甜點,
試著用刀子切開食物,然後拍攝食物內餡的特寫,
也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。


▲ 以上這月餅被拍的有點失敗,下次再接再厲。


8.) 嚐試不同的角度拍攝
"Don’t just take a photo from a bird’s eye view."
嚐試不同的角度來拍攝,例如上方、左右兩邊或者由下往上,
找出最能表現食物美感的角度。


▲ 因為碗很高,怎麼拍都有點小怪,近攝可以讓食物的內容更一目瞭然。


▲ 另一個角度拍攝,有差別嗎?


:: 希望照著專業攝影師給的八大建議,反覆練拍,
希望有朝一日也可以得心應手,不辜負單眼相機這麼多的好功能。